非奇国际
知非网订阅号
FGC订阅号
(中非贸易研究中心讯)中国已经成为非洲重要的发展和投融资合作伙伴,非洲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在海外新兴投资的目的地。中非经贸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中非民营经济领域的合作功不可没。
民营企业已成为对非投资合作的主力军
中国企业走进非洲,国企更倾向于在建筑业、采矿业等基础建设领域和能源领域大显身手;民企则主要投资于制造业和服务业,并且逐渐成为开拓这片市场的主力军。
商务部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民营企业占据了中国对非投资企业数量和金额的70%以上,已经成为对非投资合作的主力军。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在自我积累和探索中形成的各种宝贵经验,对于许多非洲国家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而且中国民营制造业企业生产的许多产品,在非洲各国拥有广泛的市场,如纺织品、服装、鞋类、五金、家电等。
华坚集团是东莞的女鞋巨头,在“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亚投资建设了第一个企业园区。
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说,他们把真正的现代制造业带到了埃塞俄比亚,完成了两件比较重要的事情:一是解决就业,二是出口创汇。2018年,华坚集团埃塞俄比亚园区最多时有8000人就业,完成出口创汇3800万美元。华坚集团还带动了埃塞俄比亚制鞋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在当地形成了产业集群。
中非民间商会会长、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认为,通过发挥民营企业在产能合作、管理经验和技术方面的优势,中非制造业合作,很有可能成为下一阶段中非经贸投资合作的重点、亮点和新的增长点。
境外工业园助力民营制造业更快走进非洲
在推动中非产能合作方面,工业园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工业园正成为非洲国家发展的一张“名片”,也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引擎”。
“境外工业园,是国际产能合作的有效载体,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出海发展的好平台。”中非民间商会会长、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说,境外工业园“一站式”的出海服务,大大提高了中小民营企业走进非洲的信心和决心;境外工业园的产业集聚效应和产业链运营,也有效助力“走出去”企业扎根当地市场,开拓国际市场。
浙江富通集团总裁肖玮认为,民营企业走进非洲,应“集聚发展”,通过境外合作园区建设,采用产业链的有序形式“抱团出海”,而非分散、碎片化单兵作战。
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进入非洲已经20余年。该公司董事长郑浩生表示,非洲的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时间、需要真诚,中国制造企业“走出去”要做长期的打算,重视当地文化、重视企业培训,“以情怀致敬非洲、以行动助力非洲,通过发展制造业,与当地员工共创人类工业文明。”(编选:中非贸易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