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

Africa

非洲(拉丁文:Africa),全称阿非利加洲,位于东半球西部,欧洲以南,亚洲之西,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纵跨赤道南北,面积为3020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占全球总陆地面积的20.4%,是世界第二大洲,同时也是人口第二大洲(10.325亿)。

非洲是世界古人类和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4000年便有最早的文字记载。非洲北部的埃及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

自1415年西班牙占领休达,欧洲列强开始进行对非洲殖民统治,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达到巅峰,约有95%非洲领土遭到列强瓜分,资源长期遭到掠夺。1847年后殖民地陆续独立,而非洲独立年(1960年)则象征非洲脱离列强统治,非洲殖民时代结束。由于长期种族冲突、热带疾病丛生、工业化引发的环境破坏,从前西方殖民主义,独立后腐败政权,教育、人民自律的不力,使非洲成为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一个洲,全非洲一年的贸易总额仅占全世界的百分之一。

地理风俗

非洲宗教分布图非洲信仰的宗教主要有三种:传统宗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传统宗教是非洲黑人固有的、有着悠久历史和广泛社会基础的宗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后来从外界传入非洲的宗教。从表面上看,撒哈拉以南37个黑人国家中,穆斯林和基督徒占全国人口多数的国家有21个(伊斯兰教8个,基督教13个),超过传统宗教信仰者占多数的国家(16个)。

实际上,传统宗教在非洲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仍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因为,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任何一个黑人国家里都没有能够真正取代传统宗教,而是同传统宗教融为一体。不论是伊斯兰教还是基督教在非洲都有一个吸收传统宗教的因素,走本地化道路的过程。
 

与中国贸易往来

查看更多 >
非洲制造,中国民企如何乘势飞扬

(中非贸易研究中心讯)中国已经成为非洲重要的发展和投融资合作伙伴,非洲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在海外新兴投资的目的地。中非经贸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中非民营经济领域的合作功不可没。 民营企业已成为对非投资合作的主力军 中国企业走进非洲,国企更倾向于在建筑业、采矿业等基础建设领域和能源领域大显身手;民企则主要投资于制造业和服务业,并且逐渐成为开拓这片市场的主力军。 商务部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民营企业占据了中国对非投资企业数量和金额的70%以上,已经成为对非投资合作的主力军。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在自我积累和探索中形成的各种宝贵经验,对于许多非洲国家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而且中国民营制造业企业生产的许多产品,在非洲各国拥有广泛的市场,如纺织品、服装、鞋类、五金、家电等。 华坚集团是东莞的女鞋巨头,在“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亚投资建设了第一个企业园区。   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说,他们把真正的现代制造业带到了埃塞俄比亚,完成了两件比较重要的事情:一是解决就业,二是出口创汇。2018年,华坚集团埃塞俄比亚园区最多时有8000人就业,完成出口创汇3800万美元。华坚集团还带动了埃塞俄比亚制鞋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在当地形成了产业集群。 中非民间商会会长、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认为,通过发挥民营企业在产能合作、管理经验和技术方面的优势,中非制造业合作,很有可能成为下一阶段中非经贸投资合作的重点、亮点和新的增长点。 境外工业园助力民营制造业更快走进非洲 在推动中非产能合作方面,工业园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工业园正成为非洲国家发展的一张“名片”,也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引擎”。 “境外工业园,是国际产能合作的有效载体,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出海发展的好平台。”中非民间商会会长、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说,境外工业园“一站式”的出海服务,大大提高了中小民营企业走进非洲的信心和决心;境外工业园的产业集聚效应和产业链运营,也有效助力“走出去”企业扎根当地市场,开拓国际市场。   浙江富通集团总裁肖玮认为,民营企业走进非洲,应“集聚发展”,通过境外合作园区建设,采用产业链的有序形式“抱团出海”,而非分散、碎片化单兵作战。 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进入非洲已经20余年。该公司董事长郑浩生表示,非洲的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时间、需要真诚,中国制造企业“走出去”要做长期的打算,重视当地文化、重视企业培训,“以情怀致敬非洲、以行动助力非洲,通过发展制造业,与当地员工共创人类工业文明。”(编选:中非贸易研究中心)  

中国承诺投资147亿美元与南非在采矿基础设施领域展开合作

(中非贸易研究中心讯)在非洲众多伙伴中,南非率先与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政府间合作谅解备忘录,两国携手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不断加深合作。   南非属于“金砖五国”之一,属于有巨大潜力的新兴经济体,同时也是非洲第二大经济体。南非和中国有着20年的外交合作的历史,2017年的双边贸易额达到391.7亿美元。 南非是世界五大矿产国之一,现已探明储量并开采的矿产有70余种,其中黄金、铂族金属、锰、钒、铬、硅铝酸盐的储量居世界第一位矿产品和贵金属约占南非对华出口总额的85%。 南非总统Cyril Ramaphosa计划在五年内吸引1000亿美元的投资来改善经济,其中一些将来自采矿业的项目。 中国投资者已同意在2019年建造一座价值100亿美元的冶金综合设施。该综合设施将包括一座不锈钢厂,一座铬铁厂和一座硅锰厂。另外位于Limpopo的价值9000万美元露天采矿项目将生产硬煤和热能煤。 (编选:中非贸易研究中心)

新时代华商在非洲发展的新机遇

(中非贸易研究中心)华商在非洲一直以来面临着诸多不利局面,如当地普遍较差的政治社会治安环境、落后的医疗条件和基础设施等等,整体营商环境不佳。面对同行的竞争压力和艰难的市场环境,非洲华商面临诸多挑战。但是华人从来都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凭借华商的勤劳智慧,近些年非洲华商仍然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局面。在中非合作走进新时代和“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非洲华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首先,非洲自身作为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和投资场所,非洲的市场规模必将带来无限商机。 任何不重视非洲市场的培育和开发都是极其短视的,非洲并非想象中的到处是贫穷和落后,中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和物美价廉小商品非常契合非洲市场的需求。以“非洲手机之王”——传音(TECNO)为例,这个脱胎于波导,从深圳走出来的民营通讯公司,专注非洲市场十几年,开发适合非洲人使用偏好和物美价廉的手机产品,特别是美颜相机等定制功能抓住了非洲民众的心。这个国内名不见经传的通讯公司,2018年手机销量超过1亿部,不仅出口量超过华为,而且超越了三星和苹果的市场份额。优异的业绩极大地颠覆了人们的认识,但至今不少国人仍对传音闻所未闻。 此外,非洲资源丰富、土地租金便宜、劳动力成本也较低廉,有利于企业降低用工成本。当前,中非贸易不断增加,双边贸易额不断攀升。据海关统计,2018年中国与非洲国家进出口总额约为2039.81亿美元,较2017年还增长了342.31亿美元。其中,中国对非洲出口约1047亿美元;自非洲进口约992.81亿美元。相应地,中国对非援助规模也不断提高,投融资规模也不断扩大。更多的中国企业愿意赴非投资,发挥资本和技术优势,中非互惠互利的经贸合作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逐步铺开。近年来,欧洲的温州籍华商也开始向非洲“二次移民”,在欧洲经济多次遭受危机的背景下,温州资本大量进入非洲。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动向。 第二,中非双方都鼓励民间华商的发展,努力改善营商环境,为更多民间企业带来更多优惠政策。 “走出去”的大陆企业成为华商独特群体。中国投资者在非洲设立了超过3000家各类企业,地域覆盖率为85%。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中,国企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建厂,非国有企业占到一半。2019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引用国外西方研究机构的数据指出,非洲大陆大约有1万多家中国的企业,其中90%属于民营企业。 以江苏为例,江苏省各部门积极为企业“走出去”和个人赴非创业提供配套政策和优质服务。江苏省人大鼓励通过各种形式,发挥省人大和肯尼亚江苏商会的桥梁作用,推动双方在更多领域的实质性合作。省对外友好交流促进会、省侨办、省贸易促进会等多部门,包括各地市相应业务部门也都做了大量工作,积极联络民间企业力量和地方团体,从外贸、侨务和教育文化等多角度提供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江苏对非企业投资和进出口贸易额都取得了极大的增长。2015至2016年,江苏与整个非洲进出口贸易额连续两年超过100亿美元。江苏累计在非洲投资项目达到355个,中方协议投资32亿美元,有效提供了就业和扩大了税收。 从非洲方面来看,华商期待非洲当地能够改善营商环境,推动对外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不断推动税收和外汇政策的创新,推进外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比如企业在埃及盈利很难汇出。这是制约华商企业发展瓶颈之一。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营商环境在改善。2014-2015年,促进营商便利化的法规改革占到了所有法规改革的30%。卢旺达在资产登记和获得信贷方面具有很大的便利性。在北非,埃及给予创办企业的商人以极大的方便,企业登记费用和最低注册资本额都较低。 第三,非洲华商网络在新时代发生了深刻变化。 华商网络包括非正式的社会和商业纽带及正式的社团组织。华商网络是以亲缘、地缘、业缘、商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松散的企业联合体,而非紧密连接和制度化的企业集团。历史和实践证明了华商网络是华商经济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当前的华商网络面临着基于互联网通讯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深刻变化,无论是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不断延展和加深,时效性不断增强。如果说此前的华商网络更多的是以狭隘的亲属关系或者同乡关系,现在更多的是面临文化认同关系和跨国族群关系,华商的国际性和互联网化特征日益突出。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微信等众多APP的广泛使用和非洲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以及移动客户端用户不断扩大的新趋势,非洲华商群体也可通过微信群和公众号及时了解各地商业信息,不仅拓宽了人脉还方便及时沟通,不少非洲本地人也使用本地版的微信,这有利于提高经商效率。目前较活跃的公众号平台包括“非洲华侨周报”、“尼日利亚华人网”“走进埃塞群”“安哥拉华人报”“莫桑比克华人报”“津巴布韦时报”“中东非资讯平台”“西非华声”“非洲经济商业观察”“埃塞瞭望”“马里华侨华人联合总会”“东非能源通讯”“新非洲华人网”“中非贸易研究中心”等等。“华非传媒通讯社”旗下的众多媒体平台,线上线下全方位运营,服务尼日利亚华商企业。业内较知名的“Afrindex·中非商道”这家中非贸易撮合交易平台,深耕机电设备、建材家具、纺织服装、化工、食品、医药、新能源七大产业,目标是让“非洲贸易 非常容易”。总之,新的资讯运营方式为当地华商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商业资讯,每日推送的大量商业信息和生活便民信息极大方便了在非华商群体和各类在非生活、工作的人群。 非洲新的移动支付环境也为非洲华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跨国电子商务、手机移动支付、互联网销售、物流配送都极具发展潜力,甚至共享单车还在肯尼亚部分区域落地运营。2017年,马云在卢旺达出席非洲青年峰会,宣布将支持200个非洲年轻企业家来华学习数字经济的“中国经验”,目前已经开展多期 “互联网创业者计划”(e-founders)培训活动。2012年成立的非洲电商平台巨头朱米亚(Jumia)总部位于尼日利亚,在14个非洲国家经营,被誉为非洲版的阿里巴巴,他们已经同小米厂商达成合作意向。公司负责人表示愿意同对非洲兴趣浓厚、有适合非洲产品的中国企业在电子设备领域开展合作。 在南非和埃塞俄比亚,支付宝和微信都可以在华人群体之间使用。在遵守当地外汇金融政策的前提下,很多华人超市也接受移动支付,这不但降低了持有大量现金的风险,在兑换时还可以获得更为实惠的汇价,这对于交易额不是很大或者短期到访的人士也是一种选择。尽管移动支付、跨境电商等事物在非洲还有比较长的道路要走,但非洲的商机是不可限量的。 中非贸易研究中心认为,在目前非洲互联网持续发展、工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和非洲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等利好因素助力下,非洲的营商环境正进入整合、升级的新阶段。与此同时,非洲强大的待掘消费潜力正吸引中国企业关注非洲、走进非洲、深耕非洲。但对非洲市场缺乏深度(正确)认知和培育耐心、对非洲市场开拓缺乏有效方法也成为了阻碍中非经贸交流进一步合作深化的重要难题。为此,作为专注于帮助中国企业开拓非洲市场销售渠道的专业中非贸易撮合交易平台,Afrindex·中非商道独创“先成交 后付费”的中非贸易委托交易模式,助力中国企业更好地连接非洲市场。 目前,Afrindex·中非商道已经建立了以四川·成都为运营总部,以上海为服务中心总部,以非洲·贝宁共和国为非洲运营总部,南非为南部非洲次区域总部,加纳共和国为西非次区域总部,中非共和国为中部非洲次区域总部,喀麦隆共和国为中部非洲服务中心,多哥共和国为西部非洲服务中心,津巴布韦为南部非洲服务中心的整体运营体系。 新市场,新视野。在非华商或中非贸易企业都应正确看待中非关系、中非合作以及中非经贸未来。深耕耘以产出,长布局以图远。作为(文/甘振军 文章系作者本人授权发布(略有删节),作者系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非盟研究中心甘振军博士,本文系江苏师范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张秋生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世界华商通史》(六卷本)之非洲卷阶段性成果(17ZDA228) 编选:中非贸易研究中心)

加纳协会:禁止外国人从事零售业,支持批发贸易

(中非贸易研究中心讯)加纳Abossey Okai备件经销商协会向政府发出了为期两周的最后通牒,要求外国人停止在零售商业领域与当地人竞争。鉴于加纳投资促进中心(GIPC)第108号法案已经禁止外国人从事零售业务,该协会表示,如果政府拒绝在两周内采取行动,它将自行采取若干行动实施该法案。 该协会的联合主席Clement Boateng于6月20日在阿克拉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他与Kumasi的加纳同行团结一致,指出在为期两周的最后通牒到期后,加纳的零部件经销商不会放松阻止所有外国人从事零售业务的努力。 “根据GIPC法律,非加纳公民或非加纳公民全资拥有的企业不得投资或参与在市场上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不得在商店进行小额交易、叫卖或销售商品。我们强调,根据法律外国人不应该从事零售贸易,因此我们重申,所有做生意的外国人只应该从事批发”Boateng说。 Boateng先生表示,过去15年来,该协会一直呼吁各国家机构执行法律,以阻止外国人在零售领域进行贸易,但无济于事。此前,加纳贸易和工业部(MoTI)一直承诺通过设立一个防止外国人从事零售贸易的特别工作组来打击这种行为,但该工作组未能实现预期工作结果。 据悉,Boateng先生也是加纳贸易商协会(GUTA)的总负责人。他指出,每个国家的商业活动都应该受法律的指导,加纳也不例外。因此,他想知道为什么加纳当局仍然允许外国人涌入零售领域,尽管有一项法律将他们的行为定为犯罪。他把这种现状归咎于执法不严,他说这种现象在加纳很普遍。 该协会的另一位联合主席Siaw Ampadu先生指出,从事零售业务的外国人往往没有必要的经营许可证,因此没有向国家缴纳适当的税款。他说:“我们想提醒政府注意,这些从事零售贸易的外国人并没有适当的经营牌照,因此他们会沉溺于不缴税的行为。除此之外,这些外国人把他们的兄弟姐妹从本国带来与他们一起工作,但没有参与失业加纳青年的服务。并且,他们还将利润返还给自己的国家,这经常导致当地货币的波动。”(编选:中非贸易研究中心)

非洲动态

查看更多 >
「数说」埃及棉花产业统计和趋势 发布时间:2019/10/09

(中非贸易研究中心讯)棉花是埃及最著名的出口商品之一,该地区使用棉花作为织物的历史至少有7000年了。自1822年以来,埃及棉花产业已经生产出商业级产品,并运往世界其他地方。1862年,该行业价值已达1600万美元;1864年,这一数字跃升至5600万美元。一起通过数据统计来了解下埃及棉花产业吧~                    1- 2016年,埃及棉花收获总面积为12万公顷,这个数字比前一年上升了20%。 2- 2016年,埃及每公顷棉花平均产量为3.3包,而埃及每年出口大约20万包棉花。 3- 埃及每年还进口约40万包棉绒。 4- 2016年,埃及棉花总消费量下降了约6%,共计59万包。 5- 埃及进口的棉绒包总量中约有25%来自美国,自2007年以来,美国对埃及的棉花出口通常来自Pima棉包。(美国农业部) 6- 埃及棉花产业每年为国民经济贡献26.4%的工业生产总值。总的来说,该行业通过每年的出口创造了大约70亿美元的价值。 7- 2017年,希腊对埃及的棉花出口量超过200,000包,占埃及该行业总进口量的39%。 8- 此外,苏丹、布基纳法索和贝宁每年都向埃及棉花产业提供50,000多包进口棉花。 9- 印度是埃及棉花产业出口的主要目的国,印度占埃及棉绒出口的50%以上。 10- 94%的埃及出口棉花是Giza 90型或Giza 95型棉包。 从2010年到2015年,埃及棉花产业经历了一系列衰退,威胁到该产业的整体健康。为了保护该行业,埃及政府实施了一项190步的政策,该政策于2017年种植季生效,这些措施有助于促进当地的纺织工业,强制禁止违禁棉花品种,并提供了可以提高产量和整体收获质量的种子。 此外,埃及不对棉绒或原棉征收进口关税,但对精梳棉或粗梳棉有5%的进口关税。在2018年种植季节之前,补贴也已到位,以确保种植者获得较高回报。 埃及棉花产业的消费水平继续上升,预计需要超过62万包棉花才能满足国内需求。虽然生产率有所提高,但截至2019年底,埃及该行业的产量最多也只能达42万包,本土生产不能完全覆盖国内需求。(编选:中非贸易研究中心)

查看详情 >

- 友情链接 -

非奇国际

知非网订阅号

FGC订阅号

武汉非奇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号: 鄂ICP备19022340号-1